百年前,有那么一群人,想要喚醒沉睡的中國。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他們所奔赴的是沒有硝煙的戰(zhàn)場,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中不斷地戰(zhàn)斗,只為讓他們生于此,長于此的祖國變好。
蔡元培校長,重振北大,兼容并包。學校是做學問的地方,不論是革新派,亦或守舊派,思想上的碰撞才能促使文化進步,只要是于人民,于國家有益,皆為好的,對的。觀點可以提出,不同觀點的交流可以使人眼界開闊,不會使思想局限。其實,這何嘗不是鼓勵大家用辯證的角度去看待問題。那個時候的北大,足以使莘莘學子心向往之。魯迅先生,一篇《狂人日記》開創(chuàng)了白話小說之先河。他扛起了新文化運動的大旗,以筆為槍,以字為彈,誓要擊穿這些年來,政府對人民的壓迫,陳舊迂腐習俗對人民的禁錮。"不在沉默中爆發(fā),就在沉默中滅亡",諸君,且聽!仲甫先生、守常先生,創(chuàng)刊創(chuàng)報,發(fā)起五四運動,抵制政府在巴黎和會的妥協(xié)簽字的決定。無懼生死,身陷獄中,只為身先士卒,振作士氣。其后為了信仰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精神也一直鼓舞著后來的青年們,也為了他們的信仰奮斗終生。
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外交代表團,在弱國無外交的情況下,為了爭取山東的利益,在其他國家和中國政府的施壓中,拒絕簽字,堅守住了民族氣節(jié),傳承至今。辜湯生先生、林琴南先生,他們雖然和新文化運動的思想相左,但是在民族大義面前,他們明辨是非,求同存異。體現(xiàn)了什么是做學問先做人,名節(jié)如璧不可污的骨氣。歷史,是人物的群像。生逢亂世,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同,堅守的陣地都有所不同。有些道理,隨著年歲漸長,每有感悟都沒有近些天來看這部劇給我的震撼多。感謝這部好劇,讓我重新學習了歷史,不再是枯燥地背誦年份、事件表,只有真深入了解,方覺曾經(jīng)課文中背誦的“王師北定中原日,家祭無忘告乃翁”不單單是古詩賞析、課后作業(yè),而是對家國破碎的痛心疾首、含恨而終的不甘所留下的對未來收復失地的渺茫的期冀。
希望今后能夠有更多好的作品,將歷史客觀地重現(xiàn),使國人牢記歷史,啟蒙青年之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