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安徽合肥,有一條路叫延喬路,這條路的盡頭是繁華大道。與延喬路平行的是集賢路,這條路的盡頭也是繁華大道。這條路,是為了紀念安徽的兩位青年——陳延年、陳喬年。延喬路旁是集賢路,而其父陳獨秀葬在今安徽安慶集賢關。延喬路短,集賢路長,他們沒能匯卻都通往了——繁華大道!
陳獨秀和兩個兒子陳延年陳喬年,生長在優(yōu)越的家庭,但為了民族事業(yè),他們毅然決然選擇了一條最為艱辛最為危險地革命道路。哥哥陳延年,性格內向倔強、沉默寡言他在上海參加地下黨工作時,過著極其樸素簡陋的生活。一陋室、一板床、一皮包、一棉被,構成了他日常生活的全部。他還專門制定六“不”原則來克制自己的一言一行:不閑游、不看戲、不照相、不下館子、不講衣著、不作私交。甚至在他29歲這短暫的一生當中,他不曾談過戀愛,沒能留下子嗣。他把自己一生的熱血和精力都奉獻給了黨的革命事業(yè)。陳延年犧牲的時候極為悲壯:他衣服浸透鮮血,他說道:“革命者光明磊落,視死如歸,只有站著死,絕不跪下“弟弟陳喬年在哥哥犧牲之后,他繼續(xù)迎著腥風血雨同敵人作斗爭。第二年,因為收到叛徒的出賣,他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。在牢獄中,敵人多次對他使用酷刑,試圖獲得更多中共地下黨的資料信息。但陳喬年始終守口如瓶,沒有吐出任何一個字,頑強不屈。臨刑前,陳喬年樂觀自信地說:“讓我們的子孫后代,享受前任披荊斬棘的幸福吧!”
一寸山河一寸血,一抔熱土一抔魂。正是因為有像他們這些革命先烈的犧牲,才有如今的繁榮昌盛。如今,我們享受披荊斬棘換來的幸福,走在通往美好的繁華大道,我想對革命先輩們說:“山河無恙,這盛世如你們所愿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