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一小長假出游,我們決定自駕去久負盛名的新疆塔城巴爾魯克山,觀賞那傳說中美麗的山花,據(jù)說山花開放的季節(jié),漫山遍野都是五顏六色的虞美人、芍藥花、雛菊,以及不知名的野花,放眼望去,滿眼都是綿延的花海。
跟隨著路牌的指引,我們順著盤山路蜿蜒而上,當我在導航里輸入“巴爾魯克山旅游風景區(qū)”時,導航開始不停地提示“請調頭”,后來又引著我們從另一邊山路回到了山下,直到一處寫著“巴爾魯克山旅游風景區(qū)歡迎您”的大牌子跟前,導航提示目的地已到達。
跟路人打聽之后才知道,原來所謂的風景區(qū)就是這整片山,導航給我們指定的是以前老路的景區(qū)入口,其實我們之前從新路已經上到半山了,原來是“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”。
因為天氣的原因 ,山花還沒有開放,繼續(xù)盤山而行,很快遇到了傳說中的“小白楊哨所”,我們因此有了“紅色打卡”的機會……
“一棵呀小白楊,長在哨所旁……”這首歌讓小白楊哨所為全國人民所熟知。小白楊哨所的原名是塔斯提邊防連前進哨所,位于巴爾魯克山西部,海拔989米,始建于1962年,當時自然條件惡劣,哨所四周沒有樹木。
1983年,年輕的錫伯族戰(zhàn)士陳福森回家探親時,跟媽媽講起哨所的艱苦環(huán)境。歸隊時媽媽送他10棵小白楊樹苗,帶回哨所后就栽種在哨所旁。
那個時候,戰(zhàn)士們的飲用水都是從1公里以外的山下河里挑水到山上,雖然戰(zhàn)士們精心照料這10顆小樹苗,但在干旱、風沙、嚴寒的肆虐下,最后活下來的只有一棵。
1984年,著名的詩人詞作家梁上泉采風時,被這個事跡所感動,譜寫了歌曲《小白楊》。當年的八一建軍節(jié),閻維文在中央電視臺第一次唱出這首歌,從此響遍大江南北,塔斯提哨所也被稱為小白楊哨所。
現(xiàn)在的小白楊哨所已經搬遷,這里已經成為供游客參觀學習的紅色教育基地,來參觀的游客都會在這里留下“祖國在我心中”的照片,我也不例外,在這里拍照留念。
曾經的小白楊如今已經長成大白楊,枝杈蓬勃地伸展著,顯得那么偉岸,那么生機勃勃,就像是一位保護家園的戍邊軍人,日復一日,默默守候,用青春、用時光成就著祖國的和平與安寧。
從裕民縣向塔城行進的途中,我看到了“巴什拜陵墓”的路標,由此才知道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一位少數(shù)民族愛國人士。
很多人都知道抗美援朝時期,常香玉捐獻了一架戰(zhàn)斗機,卻很少有人知道還有一個人也捐了一架戰(zhàn)斗機,他就是新疆的哈薩克族愛國人士巴什拜。
巴什拜原本出身于貧苦的牧民家庭,后來因牧業(yè)成為“富人中的富人”,據(jù)說在上個世紀40年代末、50年代初,漫山遍野都是他的羊,除此之外,他還有數(shù)不清的馬、牛和駱駝。
但巴什拜一直是個樂善好施的人。他會收容精神不正常的流浪婦人,也會親自詢問每一個向他求助的人,只要理由合適,他都會慷慨相助。曾經有一個身強體壯的年輕人向他尋求救助,他把小伙子痛斥了一頓,在對方悔改之后,又送給他幾只羊,給他做發(fā)展的本錢。
他建了解放前裕民縣第一所九年制學校,并且承擔了老師的工資;他修建了第一個電廠,讓老百姓走入電燈時代;他修建的巴什拜大橋使用近30年;抗戰(zhàn)時期他捐了一架飛機、500匹鞍具齊全的戰(zhàn)馬,抗美援朝時期他又捐了一架戰(zhàn)斗機……
他還曾經培育出一個新品種——巴斯拜羊,直到現(xiàn)在依然是新疆著名的優(yōu)良牧羊品種。
巴什拜曾任新疆塔城地區(qū)第一公署專員,1953年在杭州參觀時因心臟病發(fā)作而去世。走進新疆裕民縣巴什拜紀念館,你會了解到更多這個樸實、善良的老人的故事。
兩天的行程很快結束,雖然沒有看到想像中的綿延花海,卻無意中尋到了一段紅色的記憶,而這段旅程也因此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記憶之中。
?
?